首页 . 校友之窗

校友之窗

一颗扎根在祖国西南边陲的“螺丝钉” ——法学院2012级校友王鹏

时间:2022-11-11 信息来源:山大校友会

节选自《大学堂走出的山大人——山西大学校友故事》文集


“所以说我们的老百姓一定要打心里认识到,我们走的乡村振兴路子不仅使我们村民增收致富就可以了,更要实现我们村里的全方位的振兴,特别是我们本地的门巴民族特色文化,一定要振兴发展并走出去……”

“今年你们村的茶叶收入很可观,要继续追肥除草,动员我们的群众主动加强管理,争取明年收入再创新高!”

“最近雨季来临,各村地质灾害隐患问题突出,一定要劝导我们的群众做好个人防护,注意出行安全……”

“郭达(门巴语‘小伙子’),给你介绍的民间艺术团的工作做得怎么样?”“好着呢,王乡长,我这平时就爱跳个舞,没想到还能用来赚钱呢!”

类似的场景和对话每天都在雅鲁藏布江边上演,而这个场景中的主人公、门巴小伙口中的王乡长,是西藏墨脱县德兴乡的副乡长,同时也是山西大学法学院2016届的毕业生王鹏。从黄土高坡到雪域高原,从繁华城市到乡野村落,3000多公里的距离承载着王鹏对两个家乡的浓浓深情。


王鹏(插图).jpg


放弃家乡安稳工作机会,毅然决然成为援藏一员

2016年的夏天,与所有即将毕业的学生一样,王鹏也面临着选择。当时的王鹏报考了临汾市某县法院的公务员,并通过选拔进入复试,但当西藏林芝市的人才专招计划走进山西大学时,他不顾家人的劝阻,毅然放弃了面试, 响应国家号召只身前往西藏,成为援藏“专招生”的一员。

在公务员培训班期间,王鹏就主动向组织递交了前往墨脱工作的申请。这个决定让培训班的老师和同学都很诧异,毕竟对于各个方面表现优异的王鹏来说,这实在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因为如果对西藏林芝市的几个县区工作生活条件进行排名,墨脱绝对属于倒数第一。这个全国最后通公路的县城,2013年才迎来与外界的通车,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各项社会产业基础薄弱,脱贫攻坚任务繁重,且地处边境一线(与印控区最近距离仅20余公里), 守土固边责任重大。他常常会对身边存有疑虑的朋友半开玩笑地说:“如果我们挑肥拣瘦,都不去偏远地方,那来西藏的初衷和价值又是什么呢?”往往看似一句随意的玩笑话,其中却饱含着一腔青春无悔的热血和一种对前途命运的抉择。

进藏的热情是高涨的,入墨的道路是艰辛、曲折的。平均海拔1200米的墨脱,在西藏高原是一个另类,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也让墨脱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原孤岛”。从林芝市区到墨脱县城,一路需翻越两座雪山,穿行原始森林,跨过雅鲁藏布江,要通过山涧、沙石、流水,雪崩、泥石流、塌方,在这条路上可谓“家常便饭”。近13个小时的颠簸车程、现实环境的残酷、强烈的心理落差,让晕车的王鹏特别难受,但想到自己的选择,想着“西藏都来了,墨脱怕什么”,他逐渐平稳了心态,投入紧张的工作中。

攻坚克难,履职尽责,为民办实事、解难题

对于在西藏工作的人来说,最难的两关就是“高反关”和“语言关”。但在墨脱,“语言关”成为横亘在王鹏心头的一道坎,需要下大力气集中精力迈过去。墨脱主要生活着门巴族人,他们常用的语言为门巴语,且没有文字, 语言的接续仅靠口口相传。起初,由于语言不通,与群众沟通基本靠比画和猜,这种原始的沟通方式也让王鹏闹了几次笑话。慢慢地,王鹏通过向同事学、群众学,渐渐掌握了一些基本用语,能与群众进行简单的交流和沟通。

乡镇干部工作没有惊心动魄的壮举,没有催人泪下的故事,有的只是朴实无华、枯燥无味的日常。边疆人才缺乏是公认的事实,这就使得每个干部都需要具备“十八般武艺”。乡村振兴、基层党建、社会稳定、安全生产、防汛抗灾、道路交通、生态环保、基建项目、政务服务等,都成为王鹏的工作内容。在驻村期间,王鹏发挥专业优势,开办“法治大讲堂”,结合法律知识, 用浅显易懂的身边事向农牧民群众普及交通法、劳动法、婚姻法等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法律常识。

由于交通不便,群众出行困难,王鹏常常需要靠自学的手艺为群众理发,帮他们解决一些日常生活需求;在全民抗疫期间,王鹏放弃休假机会,冒险翻越雪山回到工作岗位,白天深入村庄排查,夜晚总结一线抗疫事迹,有效带动凝聚起基层一线疫情防控群防群治合力;在分管政务工作期间,创新策划开展“爱路我先行,护林我有责”“险情就是命令,安全就是使命”等群众性活动,凝聚起群众的力量,强化了当地农牧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在乡镇工作期间,由于表现突出,王鹏先后6次被组织安排到市、县等各级部门跟班学习,广泛接触党委、人大、纪委监委、组织党建、宣传文化等各项工作内容。多岗位的历练,使得他对各级机关职能部门的组织领导架构、工作职能分工、综合业务开展、科室规章制度等情况有了更加直观且深入的认识和掌握,进一步拓宽了专业视野、丰富了工作经历、加深了思想体会、提升了业务水平。五年时间从科员到副乡长,王鹏成为这一批专招生中的优秀榜样。

家人无条件地支持,坚定扎根的决心、信心

“当时放弃家乡的面试机会,坚决要来西藏,一开始父母是不同意的。为了说服他们,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先是说动了爷爷,又由爷爷出面搞定了爸妈。”说起当初说服父母的一系列操作,王鹏有些不好意思,话间表达的都是对父母的感激,同时也夹杂着隐隐的愧疚。在工作中游刃有余的他,在面对家人“多会儿能回来”的问话时,一句“很快”回答得略为心虚。这五年来,他为老百姓办了很多实事,却向家人许了很多“空头支票”,基本每一次都食言。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孝,是每个援藏人的遗憾。

在藏工作近6年的时间里,王鹏仅休过两次假,回过两次家,一次是结婚,一次是爱人生宝宝。王鹏的爱人,也是一名援藏专招生,他们因工作结缘,因西藏定情。或许是相同的信仰、相同的经历,加快了两颗心的靠拢,也让扎根西藏的种子发芽生根。“有了家庭、有了孩子,才真正体会到‘儿行千里母担忧’的心情,也更感激双方父母的信任和支持。”

“如果说当时选择来西藏是一时的热血沸腾,而让我决定扎根西藏的是这片雪域高原,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质朴的人们,是像孔繁森一样践行‘老西藏精神’的千万同事和先进榜样,也离不开家人的陪伴和支持。西藏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就是一颗扎根在祖国西南边陲的‘螺丝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