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友之窗

校友之窗

母校,我科研生涯的起点 —— 环境与资源学院1999级校友付永硕

时间:2022-11-07 信息来源:山大校友会

节选自《大学堂走出的山大人——山西大学校友故事》文集


“山西大学既是我的母校,也是我科研生涯的起点。”2022年2月,回忆起自己的科研路,付永硕肯定地说。付永硕是山西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2003届校友,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京师特聘教授、博导,流域水安全与综合管理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主任。



大三时的一次实习,让他开始建立起对科研的兴趣

1999年9月,山东小伙付永硕第一次踏上山西的土地,就读于山西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山西大学与北京大学一样,是全国最早的三所国立大学之一,一定错不了。”付永硕在网上收集信息后,坚定地选择了山西大学。“山西大学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对母校一开始就有着强烈的文化认同感。”付永硕说,时间和事实证明,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与同学们一起在足球场上踢球,在宿舍里打牌,一起听音乐学院大楼里传出的美妙音乐,中午在学校图书馆读书……四年大学,给付永硕留下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他也把母校深深地刻在了心底。

付永硕印象最深刻的,是2003年去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芦芽山的实习。“大三时,上官铁梁老师带我们去芦芽山实习,从山脚一直到山顶,从森林到草甸,我们看到了整个植被的演进过程,很有意思。”付永硕回忆说:“当时我学的是环境工程专业,已经有了一些学习和思考,比如经济发展以后会对环境产生什么影响、环境的破坏会对植被产生什么影响等。那次实习课让我开始对科研产生兴趣,也坚定了要进一步考研深造的想法。”

“对我而言,山西大学既是我的母校,也是我科研生涯的起点。”回忆起自己的科研路,付永硕认真地说。如今,全球气候变暖加剧,生态系统如何响应和反馈气候系统的变化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这也是他研究的方向,而这一方向自大学期间便开始萌芽。攻读博士期间,他先后运用野外控制实验、数据挖掘和整合分析以及生态模型模拟等研究手段,围绕植被响应和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机理以及可预测性开展了一系列原创性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Nature、PNAS和Global Change Biology等国际顶尖期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为阐明陆地生态系统碳、水、能量、营养物质循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数据基础。

认真、专注、投入、热爱,恩师们的教诲成就了他的科研素质

2003年大学毕业后,付永硕先后赴北京师范大学、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在北京大学、比利时全球变化生态学创新中心从事研究工作,2017年作为青年**被引进回国,成为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一名教授。一路走来,他一直执着并热爱着自己的科研。“朴世龙和郝芳华两位恩师对我的影响最大。”2022年2月,付永硕在接受采访时充满感激地说。

2012年的一天,付永硕因为刚回国倒时差,早上很早便醒了,睡不着的他走进实验室,此时朴老师已经进入工作状态。老师对他的惊讶只用了一句回复:“多年做科研,已经习惯了。”一句简单的回答,却令当时的付永硕颇为震撼。“朴老师是北京大学教授,当时已经取得了比较高的学术成就,但他一直坚持早上很早到办公室,晚上很晚回家——有时10点多回去,有时更晚。”“朴老师对科研的态度非常认真、专注,而且对科研问题有很敏锐的洞察力,经常抓得很细很准。”付永硕说,持续保持热情,认真扎实、全身心投入地做科研,这是他从老师身上学到的品质。

郝芳华教授是付永硕在北京师范大学读硕士时的导师,有一次她严厉地批评了付永硕。“当时做的研究问题,因为觉得不是特别喜欢,所以没有干劲儿,整体学习状态和成果都非常差。郝老师对我提出了批评,她说:‘做研究要有一个认认真真的态度,有了认真的态度,你才能做好事情、做好科研。’”他说,那次批评很严厉,之后自己仔细琢磨,郝老师说得很对。“要做一行爱一行,而不是爱一行做一行。既然选择去做科研,就要认认真真去做,做了之后要慢慢喜欢上它。那次批评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教诲,我至今铭记于心。”

受到恩师们的影响,付永硕对科研工作越来越热爱,也在科研的路上走得越来越远。如今,他成了博士生导师,有了自己的科研团队、课题组、实验室, 近年来还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相关研究发表SCI论文80多篇,还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青年项目、欧盟玛丽居里个人基金、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后等多个荣誉称号。

热爱科研、热爱祖国,他想做出更好的成绩予以回报

付永硕的研究领域是全球变化与植被物候学、生态水文。全球变暖是当前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立足这一前沿热点,他积极探索,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植物可以有效缓解温室效应,对气候的变化又十分敏感,研究植被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反馈,以及植被物候的水文气候效应,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充分发挥生态系统功能,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春季升温和光周期被普遍认为是物候变化的决定性因素,然而光周期与温度如何调控植被物候一直存在较大争议。针对这一问题,付永硕率领团队结合大尺度数据分析和野外控制实验,提出并验证了温周期与光周期协调控制春季物候期的理论框架。全球著名生态学家、德国科学院院士Christian Krner高度评价这一发现,称其解决了光周期与温度如何调控植被物候这一存在几十年的争议问题,将推动植物物候领域和全球变化生态系领域的研究, 相关成果2019年发表在Global Change Biology杂志上。

结合温—光周期物候调控机制改进物候模型并耦合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团队提出了气候变化—植被物候—流域水平衡的链条响应模式,发现了春季物候提前导致干旱区植被夏季水分干旱胁迫增强,进而导致植被生长受限的延迟调控植被生长机制,并进一步发现植被物候变化对流域水循环影响的时空变化特征,相关研究成果于2020—2022年相继发表在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Journal of Hydrology、Frontiers in Plant Sciecne 等顶尖期刊。诺贝尔奖获得者、巴西圣保罗大学 Patricia 教授对此项工作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付永硕教授研究的植被物候与水文过程动态耦合具有重要意义,并认为温度和水分动态调控植被物候过程及其延迟效应的发现是全球变化生态学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贡献。

因为热爱,科研路上鲜少痛苦的回忆,他也从没觉得有多辛苦。相反,科研带来的幸福、兴奋更令他印象深刻。2015年,科研成果在顶尖期刊Nature上发表。“我的博士导师 Ivan Janssens教授对我的工作评价很高,他博士期间出了一篇Science,我这篇是他的第二篇。但能将科研成果发表在这么高级别的期刊上,其实出乎我的意料。看到自己多年的思考和积累得到肯定,付出有了回报,还是非常兴奋的。”他说。2021年,付永硕回国后带的第一个博士和硕士毕业了,“作为老师,心里很兴奋也很紧张,毕竟是自己培养的学生,我都是用比较高的标准要求他们,希望他们每一个人都很优秀。”付永硕的科研路上还有很多幸福点:作为青年**被引进回国,建立了研究理论,研究领域逐渐扩大,研究问题更为深入,国际合作项目越来越多……

“目前我们的工作是研制出一套全球动态植被物候模型并在耦合动态植被模式中,更好地模拟全球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尤其是关注气候变化对植被动态和生态系统碳水耦合过程的影响。”付永硕感叹自己赶上了一个好时代,身处这样一个时代是幸运又幸福的,他说他要“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做科研,把自己的科研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双碳目标的实现结合起来,争取做出更好的成绩,为祖国的繁荣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