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友之窗

校友之窗

驻足,在母校读书的三年

时间:2022-10-03 信息来源:山大校友会 作者:李凭(历史系 1978 级校友,澳门大学教授)

节选自《大学堂走出的山大人——山西大学校友故事》文集


1978年9月至1981年7月,我在山西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攻读历史学硕士,导师是历史系主任杜士铎教授。

三年母校读书经历,是我人生重要的一笔,我深深地感激母校,感激母校的尊长和同辈。在我的脑海里,一直影印着当年参加研究生复试时心情惴惴地进入旧式阶梯教室的情形。四十几年过去了,母校的面貌焕然一新,母校的事业辉煌发展,师友的成就纷纭斐然,似乎往日的景象难以再现。然而,提到母校,映入我眼帘的,依旧是慈祥的师长、无猜的同窗,依旧是林荫道旁的英语之角、宿舍楼侧的日语之声,依旧是从教室顶棚垂下的日光灯和图书管理员双手捧着的线装书册。在我的脑海中,仍然清晰地镌刻着导师杜士铎教授的形象,虽然他已仙逝,但我不能忘怀,是他将我引上潜心研读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之路。


李凭(插图2).png


杜先生的知识面十分宽,那是学界公认的。只是由于时代的制约,他并不追求著述数量的丰赡。然而,他将中国历史的来龙去脉归纳得条理分明、逻辑清晰,他数十年研究所得的深刻见解都浓缩在一张对开的挂图上,那就是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大系表》。这张挂图,在我考入母校之前就已经问世,在我离开母校以后曾多次再版,直到今日还在不断地重印。它的生命力比许多曾在市场上充斥一时的洋洋大著强劲得多,因为它在专业上准确可信,在生活上方便实用。所以,当年周恩来总理的办公室就悬挂着这张挂图。这张挂图朴素端庄,并没有配以华丽的装饰,却备受学界和社会的重视和推崇,因为它是扎扎实实读书的心血结晶。

20世纪80年代,历史学界流行过一些舶来的理论框架。这些框架雄心勃勃,想要利用所谓的“三论”,即系统论、控制论以及信息论,重新规划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和表述。后来又有什么新三论云云,一度甚嚣尘上。人们利用这些现成的理论,将检索得来的相应资料,分门别类地插入那些框架之中,于是就形成了种种所谓的学术体系,这类体系可能非常大,而且会自以为发现了历史规律,其实其结构只是无机的集合,不但毫无规律可言,还有许多难以弥补的漏洞。它们来也迅,去也速,用这些理论赶写出来的名著很快就被历史冲刷掉,如今没有什么人再提起了。话说回来,这些理论在当时是很流行的,也很唬人,但是杜先生并不信邪。杜先生也提倡系统,那就是系统读书论。他告诉我,只有系统地攻读传统文献,才能打好研究中国历史的基础。他要求我先读《春秋左氏传》,接着读《战国策》;继而,通读中华二十四史, 伴以《廿二史札记》;然后,反过头来读《资治通鉴》及胡三省的注释。他说, 山西大学历史系招收研究生的目的,就是培养教书匠,不是别的,而要当好中国古代史的教师,就必须系统地读完正史,以后登上讲台才不会心中发怵。

所以,我在母校的三年,只是天天专心读书,很少参加各类校园活动,更少有时间到学校大门之外去闲逛。二师兄孙益力教授是山西稷山县人,每学期都会从家乡带来老母亲亲手晾晒而成的柿饼和柿皮干,这是令我至今回味无穷的晋南特产。

一个冬天,益力仁兄催我起了个大早,裹上棉大衣,到校门外乘坐头班无轨电车,赶到位于柳巷的清和园,请我喝了一大碗“头脑”。“头脑”呈乳白色晶莹状貌,是用羊尾巴油配上中草药熬的糊糊。据说“头脑”是清代山西名贤傅山先生创制的,如今已被视为高脂肪的食品,在当时却是一道非常诱人的佳肴,美味极了。这是我三年研究生期间品尝过的最著名的三晋美食,也是我在省城里第一次下馆子。

上研究生期间,我也有过一次难以忘怀的娱乐。那是大师兄杨国勇教授请我在位于并州路的山西剧院看的一出河南豫剧——《七品芝麻官》,主要演员都是从河南请来的名角,戏中的情节和腔调我至今记忆犹新。

缺乏美食,很少娱乐,看我有多土气寒酸吧。但是我一点也没有饥渴的感觉,因为在山西大学图书馆和历史系的资料室里蕴藏着丰富的精神食粮,每天读书,我都乐在其中,感到津津有味。

杜先生指导读书,并非任由我浏览而已,他会检查我抄的卡片和写的札记。21世纪的学者从事研究比以往要方便许多,可以用互联网了解动态,用电脑检索资料,省却了一张又一张抄写卡片的辛苦,大大提高了效率,不过, 我养成了抄卡片的习惯,难以改变,跟不上潮流了。抄卡片虽然辛苦,却有其意义,一是印象深刻,二是能有机地了解该资料生成的历史场景。任何文献都有其局限性,只有放回生成它的历史场景才能洞悉其内涵及意义。所以,研究历史不能全靠检索,对于重要的文献应该尽可能地细读原始文本,最好是原始文本的全篇。尤其要注重相关的正史,那是无可替代的最基本资料, 不仅应该全面细读,甚至还要了解各类版本。辛苦是必然的,但有所感悟之时, 快乐也是无可比拟的。寒暑三易之后的春天,杜先生对我说,可以将几篇内容相近的札记提炼成文章了,我这才进入硕士论文的撰写阶段。

我在母校的经历算不上有声有色,但是我心中一直是热热乎乎的。我觉得读书大有收益,精神充实了,生活前途也相应有了着落。我感谢导师杜士铎教授,在他的谆谆教诲下,我完成了硕士阶段的学业,感谢他督促我养成了读书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