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友之窗

校友之窗

筑梦黄土地奉献在三晋 ——黄土高原地理研究所原所长张维邦教授

时间:2022-10-04 信息来源:山大校友会

节选自《大学堂走出的山大人——山西大学校友故事》文集


张维邦教授出生于湖南省雪峰山东麓的邵阳市洞口县山门镇。小时候,他在家乡的青山绿水中尽情地嬉戏玩耍;上学时,他就很喜欢自然、地理课;读书时,他偶然得到一本地理书《世界之最》,爱不释手,背得滚瓜烂熟,同学们问他相关地理知识时,他总能对答如流,被大家戏称为“地理小博士”。


张维邦(前排右四)在河曲沙坪村试验驻地


崭露头角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1950年,湖南大学在各地市招生,张维邦听说湖大招生老师到了邵阳市后兴奋不已,和另一位同学步行了三天,走了100多公里去参加考试。他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被湖南大学经济地理系录取。大学期间,他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与同学们相处融洽,被推选为系学生会主席。他喜欢钻研,且有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把自己的学习心得写成短文《评〈祖国的地形〉》,投给当时国家唯一的地理刊物《地理知识》,该文在1951年9月号正式发表。接着,他又在该刊物上发表了《祖国的动力资源》《东北的工业建设》两篇文章。

湘才入晋

1953年,新中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急需大批人才,张维邦提前走出校门,奔赴祖国建设的前沿,被分配到山西大学工作。当时山西大学的校长是著名民主人士邓初民先生,学校分师范学院和工学院。师范学院院长是著名历史学家梁园东教授。师院刚开设地理科,只有四位教师,很缺人手。梁院长听说张维邦曾在《地理知识》上发表过多篇文章,高兴地和他畅谈工作,要他马上准备上课。就这样,青年学子张维邦在既没有固定教材又无人指导的情况下,边学习边备课,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获得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同时,他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还编写了第一本著作《太原》,由上海新知识出版社出版,成为当时山大青年教师中出版著作的第一人。

情系黄土地

第一次踏上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张维邦便对山西生态环境遭到的破坏状况印象深刻。不曾想以后几十年间,这个看惯南国青山绿水的湖南青年竟与这片黄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自1953年在山西大学工作后,他多次带队深入黄土高原实地调研,积极探索改造治理黄土高原的科学途径。1965年,他率队到山西省五寨县实地考察,这是他第一次深入黄土地,也就是这次的亲密“接触”,使他开始警觉黄土高原面临的严峻问题。“那里黄土裸露,沟壑纵横,水土流失极为严重,粮食亩产才几十斤,乱垦滥伐,越垦越穷,越穷越垦……”

1975 年,他带领团队进行了山西省农业地理考察,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长期深入黄土高原不断调研,在当时就提出诸多有建设性的观点和主张。由他起草的《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报告》获得了当时国家科委主任范长江的高度评价。1980年,他参加中国农科院“国外农业现代化经验研究项目”,其研究报告获国家科技情报集体二等奖。这些成绩是对这个初出茅庐的青年人的肯定,也让他更加坚定了将毕生所学致力于黄土高原的信心和决心。

委以重任

1981年,张维邦正式向山西省教委和科委提出在山西大学建立专门研究黄土高原地理环境及其治理改造问题的研究所,得到了两委主要领导的大力支持。为此,两委专门召开联席会议,并委托他代表两委向省政府提出建立黄土高原研究所的报告。同年 12月10日,省政府召开第37次常务会议,“同意建立山西大学黄土高原地理研究所,设在山西大学,编制由山西大学内部调剂”。1982年3月,山西大学黄土高原地理研究所筹备组成立,张维邦同志为筹备组负责人。这是山西省人民政府通过会议决定的在山西大学建立的第一个科研机构。1982年7月,研究所迎来第一批大学毕业生,他们很快就熟悉了自己的岗位,科研工作随即展开。1984年11月,山西大学任命张维邦同志为研究所所长,张保德同志为党支部书记。1989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山西大学黄土高原地理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这是山西省地理学界的第一个硕士点。1991年,黄土高原地理研究所被评为山西省科技工作先进单位。

1983年以来,张维邦先后进行过黄土高原晋西、宁南、陕北山区和毛乌素沙漠及东北大兴安岭等地的考察。1986年以来,作为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定位实验研究”的重要参与者和“黄土高原治理:河曲砖窑沟流域综合治理科学实验区”课题的主持人,他在刘东生院士、吴传钧院士等的支持和帮助下,率领研究所科研人员对河曲实验区内的水、土、气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在此基础上为当地开出了治理水土流失的一剂良方:“水保为纲,林木为主,粮食自给,多种经营”。经过五年的艰苦努力,实验区内自然、经济面貌大为改观,为我国黄土高原治理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案例。

他在主持和参与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科技攻关课题期间,先后出版学术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几十篇。其中,1983年撰写的《黄土高原整治设想》一文被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国家计委国土局等中央机关内参采用,并在《人民日报》发表。同年撰写的《黄土高原国土整治方向初探》一文被国家计委的《国土开发整治参考资料》等4种书刊转载。1989年撰写的《论黄土高原农业发展战略》被国务院能源办的《能源基地发展战略论文选编》等3种书刊转载。

从20世纪60年代初的黄土高原典型地区农业地理和农业区划考察开始, 他多次组织科研队伍深入黄土高原实地调研,积极探索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科学途径。20世纪 90年代初,他作为国家科技攻关重点项目“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定位实验研究”和“黄土高原治理:河曲砖窑沟流域综合治理科学试验区”的主持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也因此,张维邦教授成为山西省第一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学者。

潜心育人

刚来山西大学时,学校还没有地理系,只有历史系下设的史地科。在当时的校领导梁园东教授的鼓励和信任下,刚毕业不久的他大胆接受世界地理课程的授课任务,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为了打好第一仗,他夜以继日撰写提纲,自编教材,认真备课,为同学们倾心传授自己的知识,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由于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出色表现,入职两年他就被学校破格提为讲师,这是山西大学的第一批讲师。

根据自己教书育人的经验,他要求研究生要学会做人,要爱国立德;要独立思考,不盲信权威和外来观点;要重视实践,调查研究。他一直致力于培养研究生们独立思考、敢想敢干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坚信搞研究要大胆突破,不能因循守旧。

余热不减

1995年退休后,受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委托,张维邦教授主编了《山西省志·地理志》,次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在2007—2008年间,他开始整理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成果,精选60篇分类编排和修改,汇编成《地理科学与国土整治及区域发展研究》一书,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中国地理学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吴传钧院士欣然为该书作序,并称赞“维邦同志对我国地理科学事业,特别是山西省地理科学事业的发展确实做出了重大贡献”。退休后的十余年,他从未停下过前进的脚步,家里人半开玩笑地说:“他有一颗永远忙碌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