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3 信息来源:社会史研究中心
10月28日,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鉴知”名家讲坛第115期暨山西大学120周年校庆与中心成立三十周年系列学术报告在线上顺利举办。中心特邀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韩茂莉教授作了“近代山西乡村社会地理”主题讲座。讲座由中心主任张俊峰教授主持,李嘎教授与谈,中心师生在鉴知楼报告厅聆听,校内外近500名师生在线上旁听。
韩茂莉教授讲述了传统农业社会农户的类型和农田分布。以土地为中心的农民占据了主体地位,他们耕作的农田跟村落之间的距离大多在0.5-3里之间,即使更远的距离也是当日可以往返耕作的距离。介绍了乡村基层治理与空间秩序,乡村的里、甲、约的基层组织是控制乡村的基本单位,主要进行催粮催税和维护地方治安的工作。同时一个“里”所控制的村庄,最多也就是7-8个。基层组织的负责人,多是乡村的精英,跟辖区的村民都比较熟悉,管辖的也多为近邻。就婚姻圈而言,韩老师认为方圆3-5公里范围内的联姻占据的比例最大,而5公里范围内是主要的联姻圈。关于祭祀圈的形成和村民社会的交往,一般村里有庙,稍微远的庙宇距离大多也是以当日往返为限,稍微大的庙宇,祭祀圈大致在10-20公里半径范围内。在乡村集市和村民认知空间方面,韩茂莉教授借助于中心地理论,对传统农村的市场单日集和双日集的范围做了概述,同时发现基层市场交易的范围大多就是在十里八村的范围内进行的。在集市中,既是结交人的场所,也是信息交流空间,还是促成婚姻联系的媒介。决定集期的真正原因是彼此间的势力范围,即客源区。意味着集期相同的集市,参与交易者几乎完全不同。
在与谈环节,李嘎教授认为这些研究利用跨学科方法,从地理学角度,结合实证考辨和地图表达,推动了乡村地理的发展,资料扎实、观点鲜明。行龙教授鼓励中心师生利用山西的资料,做出更好更扎实的研究。韩茂莉教授对师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的解答。